主页 >  市场>正文
滴滴跌倒,嘀嗒也没吃饱:世界速看料
时间 : 2023-02-23 15:40:57   来源 : 斑马消费

2月20日晚间,嘀嗒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击港股主板上市。

从2020年10月首次冲击港股IPO,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年半。其上市进程,与公司创立及壮大的过程一样,一波三折。

2014年初,互联网老兵宋中杰在北京国贸开会,散会后遭遇晚高峰,即便当时已经有了网约车,打车仍然相当难。当他看到路上行驶的私家车基本都有空位,顺风车的雏形应运而生。


(资料图片)

彼时,滴滴、快的补贴大战如火如荼,网约车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顺风车尚无人涉足。

宋中杰2010年从Google大中华区销售总监的位置上离职,创立团购网站嘀嗒团,成为千团大战的炮灰之后,急需转型。

于是,2014年下半年,宋中杰拉来自己在Google时期的班底,创立顺风车平台嘀嗒出行。

移动出行的热潮,让嘀嗒自己搭上了顺风车,在一级市场先后获得IDG、蔚来资本、易车网、崇德资本、高瓴资本、京东及Ctrip的20亿元投资。

然而,2015年初滴滴与快的合并,网约车战事告一段落,很快便将战略重心移至顺风车、货运等领域。

所以,嘀嗒出行早年完全被滴滴顺风车压制。易观千帆数据显示,2018年4月,滴滴出行APP以1.14亿的月活排名第一,嘀嗒出行以675.02万月活占据第二。

转折发生在2018年下半年。当年8月,因恶性事件频发,滴滴顺风车业务全面下架,给了嘀嗒喘息的机会。

移动出行作为一种交通形式,安全永远是第一准则。乘客需要消费安全,企业需要运营安全。其实,做顺风车业务的公司,风险因素都差不多。嘀嗒也曾因为各类问题被用户和车主起诉、被有关部门处罚,但是,没有像滴滴那样树大招风,反倒是一直稳定运营。

趁着滴滴顺风车业务下架,嘀嗒加大营销和补贴,悄然崛起。车主和用户数,单量和GMV,均稳定增长,以佣金为主的营业收入,从2017年的4893.5万元增长至2019年的5.81亿元。

按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2019年嘀嗒出行的市场份额为66.5%,远超滴滴顺风车的25.1%,其他竞争对手更是可以忽略不计。那是嘀嗒最高光的时刻。

不过,随着滴滴事件脱敏,顺风车业务在2020年中期重新全面上线,再加上哈啰出行等背靠互联网平台的竞争对手争相布局顺风车,嘀嗒的老大地位,岌岌可危。

命运的天平,再一次倾向了嘀嗒。2021年7月,有关部门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期间停止新用户注册,随后下架“滴滴出行”APP。

关键时期,嘀嗒没有像上一次“历史机遇”那样,挺身而出争夺用户,而是控制销售及营销开支、大幅压缩安全成本。

在增长的诱惑面前,嘀嗒选择了更“好看”的财报,成为顺风车平台中几乎唯一的盈利企业——即便规模增长停滞,业绩有所下滑。

2020年、2021年及2022年1-9月,公司收入分别为7.54亿元、7.81亿元、4.28亿元,经调整利润净额分别为3.43亿元、2.38亿元、0.65亿元,去年前三季度收入、业绩分别下降了26.6%、64.6%。

可以看出,嘀嗒的创立与成长,就是在滴滴等行业巨头的夹缝中求生的过程。

嘀嗒的运营风格,也充分体现了海归派互联网人稳健的发展策略:避免与行业巨头直接竞争,这一点,与曹操出行、T3出行甚至是美团打车、高德打车完全不一样;绝对的轻资产模式,300多人的团队就可以服务1000多万车主和近6000万用户,每年处理1亿多订单;低调运营,它的推广力度和烧钱总规模,与竞争对手相比,完全是毛毛雨。

但是,这种偏向保守的经营模式,牺牲了公司的成长性。

截至2020年6月底,嘀嗒平台认证车主980万,顺风车乘客3670万;到2022年9月底,车主和用户分别为1240万、5740万。对于一个成长期的互联网平台来说,在市场已经完成用户教育、最主要竞争对手缺位的情况下,这个成绩,绝对算不上优秀。

报告期,公司顺风车业务量分别为1.46亿次、1.30亿次、0.72亿次,GMV分别为81亿元、78亿元和46亿元。

到2021年顺风车行业排座次,嘀嗒仍然是行业老大,但市场份额仅为38.1%,比两年前缩水了28.4个百分点;异军突起的哈啰出行,顺风车业务市占率达到31.5%,已经严重威胁到嘀嗒的地位;滴滴顺风车市场占有率21.7%,排名也下滑至第三。

在这种运营境况下,嘀嗒还能稳住业务基本面,主要还是因为提高抽佣,部分削减了补贴。

如今,相同的条件下,嘀嗒顺风车的价格,与滴滴、T3、曹操专车等网约车的补贴后价格,差别并没有那么大,这也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嘀嗒顺风车的吸引力——嘀嗒的竞争压力,不仅来自顺风车同行,还来自网约车的内卷。

现在的关键是,当滴滴重新杀回市场,哈啰出行渐成生态,以及更多的竞争对手发出降维打击,嘀嗒的处境再度进入艰难阶段。

况且,在当下仍然以增长为第一逻辑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嘀嗒运营状态背后的这种商业认知,能否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

这一点,嘀嗒也是缺乏底气的。在顺风车业务进入增长瓶颈后,公司推出智慧出租车业务,想帮掉队的出租车行业互联网化,甚至不惜以负毛利率的形式推进。其业务形式就是:如果你用嘀嗒没能约到顺风车,平台会给你推荐附近的出租车。

但是,这个市场的成长性和体量仍然很小,即便嘀嗒跻身行业老二,也未能给公司带来多少收入。

而且,这仍然没能改变公司的处境,还是在巨头的夹缝中生存——最大的出租车服务公司,其实还是滴滴。

标签: 竞争对手 市场份额 有关部门

相关文章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