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市场>正文
热推荐:美因基因港股IPO,消费级基因检测离“爆发”还有多远?
时间 : 2022-06-23 05:55:13   来源 : 亿欧

2022年6月22日,美因基因成功港股IPO。发行价18港元,上市首日以19.48港元高开。截至发稿,股价稍稍回落至19港元,涨幅5.67%,总市值45.5亿港元。

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企业专注于消费级基因检测和癌症筛查服务,其中又以消费级基因为主,贡献约美因基因的8成营收。截至去年上半年,美因基因已进行超过1000万次基因检测。

癌症早筛和消费基因赛道被认为是未来的千亿级别赛道。但区别在于前者更多被市场肯定,而消费基因却一直难摘“尚未成熟”的标签,美因基因此次港交所成功上市,可以预示消费级基因检测赛道离“成熟”进了一步吗?


(资料图)

毫无争议的龙头与不及预期的成绩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三个财政年度和2021年上半年, 美因基因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2亿元、1.2亿元、2亿元和1亿元,相应净利润分别约为2200万元、2970万元、7910万元和3530万元。这些数字令美因基因把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在消费级基因领域内尤其如此。

目前,美因基因是中国唯一在消费级基因检测领域实现盈利的公司。2020年全年,美因基因平均每天进行超过7600次基因检测。单就消费级基因检测而言,超出了第二名检测量的十倍不止;美因基因牢牢占据着国内最大的市场份额,相当于身后2—6名的总和,以至于在中国,人们每做3次消费级基因检测,就有2次由他们负责;在消费级基因检测上每花费3元,就有至少1元流向他们。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拥有这些数据的美因基因,即便放到全球也能排进前三名。

具体而言,美因基因目前的商业化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包括营养基因组检测(如叶酸代谢能力评估、维生素吸收能力评估)与基于易感基因的特定疾病发展风险评估(如ApoE基因检测、癌症风险评估及强直性脊柱炎风险评估)。

美因基因投入自研的IVD管线,现包括3种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分别为叶酸代谢能力评估检测试剂盒,可用于评估患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ApoE基因检测试剂盒,可用于评估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BRCA1/BRCA2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可用于评估患遗传性乳腺癌的风险。

凭借上述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美因基因在过去三年的消费基因产生收入分别约为1.4亿元、1亿元、1.6亿元。占总收入70%-80%之间。而在去年上半年,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带来的营收仅为5630万元,占比58%,不足2020年同期的6成。

消费级基因的想象空间其实很大。由于面向用户更广,加之有别于临床、科研基因高度专业化、垂直化的市场,可被用在保健、营养、运动、美容等众多领域,消费基因普遍被认为比临床和科研基因检测有更广阔潜力,而中国市场则更被寄予厚望。

理由之一源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目前较低的渗透率。2013年起步的中国消费基因市场晚于美国20年以上,相比于美国8.8%的消费级基因检测渗透率,2020年中国这一数值仅为0.8%,从积极角度来看,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潜力巨大。

但这巨大的潜力何时“释放”实则难以精准预测。世界基因测序领先企业Illumina的全球CEO Francis deSouza曾在2017年表示“基因测序作为大众消费产品的时代,远未到来。”显然时至今日,5年时间还并不够“远”。

事实上,基因检测技术壁垒主要在上游测序,用于消费级检测的门槛则相对较低。2019-2021年,美因基因的研发费用分别为680万元、440万元、440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45%、3.55%、2.19%;对比之下,同一时期内美因基因的销售成本则高达约4500万元、5700万元,以及7000万元。悬殊的研发和销售投入,再加上美因基因丰富的产品管线,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中国基因检测市场2020年为151亿元,他们预期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翻3倍以上,年复合增长率可达26.4%。他们还预测到2030年,中国基因检测市场很可能突破1500亿元。

在一个新兴赛道,正常情况下龙头的成长性应该稳稳高于行业平均,而如果对标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的预期,美因基因目前所交的答卷则有些令人难以称道。

消费级基因检测需要更多应用场景落地

美因基因的产品定位为公众可负担的预防性医疗解决方案,专注于慢性病及危重病。招股书显示,在全国与美因基因合作的1300余家医疗机构客户中,超过60%为体检中心。这种以体检中心为主的商业模式在过去帮助美因基因快速抢占了市场份额,但在低复购率问题没有效解决之前,这一模式显然在开拓新市场上有些乏力。

美因基因自“出生”以来就与专业体检医疗服务集团美年大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6年,美因基因诞生于美年大健康(002044.SZ)与其产业投资孵化平台天亿资产投资搭建的项目,成立后经历多轮融资和股权转让,至2018年被美年大健康收购。

彼时,天亿集团对美年大健康做出承诺,承诺美因基因2018年度、2019年度和2020年度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4,262.73万元、8,866.08万元、12,330.33万元,并签订业绩补偿协议。这一对赌的结果在今年5月22日宣布:美因基因发布公告称,鉴于2020年度美因基因未能完成业绩承诺,天亿资产作为盈利预测补偿义务人需以现金方式向美年大健康补偿5226.84万元。

此次美因基因能够独立上市,源于2020年11月底,美年大健康以5.42亿元将约20%的美因基因股权出售,以及去年3月1日,美年大健康再次出售美因基因约7.6%股权。美年大健康曾表示,前期收购美因基因股权达到控股,目的是强化美因基因与公司之间的战略协同,借助公司的平台优势,把基因检测业务做成公司未来主业持续高速增长的新引擎。如今,美因基因按照其自身发展需要引入战略投资者,同时进行股权结构优化,重组美因基因的组织架构,不再由上市公司控股,为此次独立上市创造条件。

但事实上,根据招股书显示,目前美年大健康仍通过其境外全资子公司Mei Nian Investment Limited持有美因基因18.63%股份。与此同时,美年大健康实控人俞熔也为美因基因单一最大股东,并出任公司执行董事,负责本集团整体战略及业务规划。 

目前,行业中并没有相对清晰和固定的商业模式。过去的实践中,多数企业会通过直接对C端提供折扣价格、返卡、低价试用等方式获取用户,在数据积累基础上,探索以基因数据为核心的衍生商业模式。

起初,美因基因依托美年大健康,通过体检平台达到了低成本获客,快速抢占市场份额的预期,但招股书中所披露的数据却显示其在扩大市场上可能遭遇了瓶颈。当消费基因产品的销售仍有赖于体检等检测渠道的推动,那么必将受限于用户检测的频次。渴求更大市场的美因基因可能需要与更多自带流量的商业机构合作。

在国外,一些基因公司已经开始与保健品和咖啡品牌合作。美国基因检测公司Vitagene曾与保健品巨头GNC(健安喜)合作试图在商业模式上进行突破,他们在GNC官网商城和门店出售个性化的健康基因检测,基于用户的检测结果实现GNC保健产品的个性化推送。雀巢也尝试在日本推出了面向消费品用户的基因检测。同样,他们基于结果向用户进行食品的精准推送,如为糖尿病潜在患者提供无糖产品、面向高血脂风险基因携带者推荐低脂产品。

由此看来,积极向更多类型的B端拓展业务,进行更具临床价值的数据积累,寻求长期、持续的数据价值变现,可能是美因基因,乃至整个行业未来需要考虑的事。

标签: 还有多远

相关文章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