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中国证监会连发多项政策举措,涉及IPO和再融资节奏、股份减持、融资融券等方面。
其中,关于进一步规范相关方减持行为,证监会作出了具体要求:上市公司存在破发、破净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一致行动人比照上述要求执行;上市公司披露为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第一大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比照上述要求执行。
(相关资料图)
据悉,证监会正在抓紧修改《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提升规则效力层级,细化相关责任条款,加大对违规减持行为的打击力度。
然而,据蓝鲨消费不完全统计,趁着消费热潮,自2022年1月到2023年8月26日,消费领域的上市公司高管、股东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减持套现了超140亿元。
最惹人关注的无疑是东方甄选的高管减持事件。之前,受到教育行业双减政策的影响,新东方的业务受到很大冲击。但随着董宇辉的异军突起,新东方转型直播带货成功,东方甄选(8月29日在淘宝直播首播)取代教育培训成为俞敏洪下金蛋的母鸡。
业绩驱动下,新东方股价拉升。作为东方甄选的CEO,孙东旭在2023年2月7日以55.6115港元的均价出售193万股,套现1.07亿港元。第二天(2月8日),孙东旭又以56.9451港元的均价出售193万股,套现1.1亿港元。短短两天时间内,孙东旭“套现”超过2亿港元。
几乎在同一时间,新东方在线CFO尹强也减持了100万股,减持均价为61.59港元,套现6159万港元。
无怪乎有人说,董宇辉直播带货,成全了东方甄选高管们的“收割”。
但依靠直播带货“套现”的高管并非只有东方甄选,早已有人走在了前面。2022年12月底,遥望科技的董事长谢如栋因偿还自身债务、产业投资需要,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在12月27日以14.68元/股均价,减持了公司股票182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997%,套现约2.67亿元。
除了直播电商赛道外,垂直领域的消费上市公司高管和股东们“减持套现”也不手软。
调味品巨头中炬高新的控股股东在2023年5月以“集中竞价、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了1018万股,套现近3.8亿元。
功能饮料巨头东鹏饮料则在2023年1月和8月被君正投资连续两次减持,套现金额高达9.3亿元。
预制菜龙头安井食品控股股东福建国力民生在2022年先后两次减持了1466.47万股、520万股,涉及金额近30亿元。同时,安井食品董事长刘鸣鸣、副总经理黄建联和黄清松也分别减持套现了7400多万、1.08亿和1.08亿元。
化妆品巨头珀莱雅,实控人侯军呈、总经理方玉友、高管金衍华、王莉等人也在2022年财报出炉前后选择了减持套现。据珀莱雅2月13日发布关于董事提前终止减持计划公告显示,2022年9月19日—2023年2月10日期间,方玉友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大宗交易方式减持股份,减持价格区间为151.50—173.75元/股,减持总金额达13.38亿元。
另一化妆品龙头贝泰妮,自2022年4月开始被红杉聚业接连减持,累计套现近50亿元。此外,臻丽咨询也以集中竞价交易、大宗交易方式先后减持套现了超过10亿元。
甚至还有一些创始合伙人选择“清仓式减持”。巨潮资讯网数据显示,自2022年4月27日开始,到2023年6月8日,立高食品创始合伙人赵键先后22次减持,累计减持1693.38万股,套现11.85亿元,已经抛售其所持有的立高食品股份超98%。
在新规尚未落地之前,已经有很多消费上市企业高管和投资机构“赚翻了”,这一连串的名单还包括天味食品、丽人丽妆、熊猫乳品、太平鸟、元祖股份、名臣健康、温氏股份、爱婴室……
数据来源:蓝鲨消费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同时参考公开资料整理
01减持套现背后虽说消费是一个长青的行业,但消费上市公司不见得能够一直维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从这个层面来看,高管“减持”是一种必然,但减持的理由却不尽相同。
最多的理由是个人资金需求,但实际上大多数高管都不缺钱。比如东方甄选,CEO孙东旭2022年年薪高达1049万元,CFO尹强的年薪也高达699万元,但这阻挡不了其减持的脚步。
实际上,作为一个在新东方坚守了15年的“老人”,孙东旭陪着公司走过“双减”低谷,又帮着俞敏洪一起把东方甄选扶起来,在新东方在线股价低迷的时候,孙东旭还先后拿出将近6000万港元,进行了两次增持(2020年12月以及2021年11月)。不过,2023年1月,新东方在线股价超过75元,已经超过了远远超出了“双减”之前的股价,此时不减持,更待何时?
更何况当时的东方甄选还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如果董宇辉离开怎么办?事实证明,一度“雪藏”董宇辉已经引发了直播带货GMV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加之抖音平台的流量争夺战越来越激烈,东方甄选的直播带货时刻面临着新问题。时至今日,东方甄选虽然实现了跨平台发展(在淘宝直播),但东方甄选的股价却始终无法回到最高点。
而作为一家成立于2006年的国货化妆品老品牌,珀莱雅为了冲出国外大牌的包围圈,不断重金砸营销维系其品牌形象,这使珀莱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22年,珀莱雅的营收已经达到63.85亿元。但与此同时,珀莱雅也越来越依赖营销。财报显示,2020年至2022年,珀莱雅的销售费用分别为14.97亿元、19.92亿元、27.86亿元,销售费用率分别达到了39.9%、42.98%,43.63%。
某投资机构负责人表示,“营销虽然可以短期见效,但研发适合长期发展。”而在研发方面,珀莱雅2022年的研发费用仅1.28亿,与营销费用的27.86亿元相比相差甚远,占总营收的比重仅为2%,远不及同行业的华熙生物(6.1%)等对手。
而贝泰妮的减持主要源于投资机构的资金退出。自2022年3月25日,贝泰妮限售期结束后,红杉聚业从4月份开始接连减持贝泰妮股票,累计套现近50亿,减持比例超过7%。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红杉中国参与了贝泰妮最早的一轮融资,到2022年已经8年,确实已经到了该退出的时候。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贝泰妮虽然也不断向向彩妆、医疗器械、甚至医疗美容等方面拓展,但截至2022年,护肤品收入占比仍然高达90%以上。可见,新品类拓展并不顺利,薇诺娜功能护肤品后继无人,贝泰妮失去了高速增长的动力。
更令人不看好的是,薇诺娜的品牌负责人也从贝泰妮离职,并先后两次减持了持有的贝泰妮股份。贝泰妮公告显示,2022年11月,臻丽咨询减持333.07万股,套现约5.81亿元。2023年8月,臻丽咨询减持450.99万股,套现约4.6亿元。而臻丽咨询的控股股东为董俊姿,董俊姿之前负责管理薇诺娜品牌、市场、人力资源、新零售、现代渠道、移动互联网等业务。可以说,正是在他的带领下,薇诺娜成功打开了线上销路,快速进入消费者视野,并获得了持续增长。而在2023年1月,董俊姿从贝泰妮正式离职。
离开的创始人不止董俊姿,还有立高食品的赵键。据立高食品方面透露,原创始人之一的赵键已在国外定居,无回国计划,所以对国内资产进行处置。但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中国冷冻烘焙行业龙头,立高食品毛利率已连续四年下滑,2019年至2022年,立高食品毛利率分别为41.27%、38.27%、34.9%、31.77%。并且,2022年立高食品归母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46.78%,录得1.43亿元。这是立高食品自2017年公开披露经营业绩数据以来,首次出现年度净利下降。
个人资金需求、机构资金退出的背后,或许都蕴藏着他们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隐忧,减持套现也许是必然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