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市场>正文
一季度交完美答卷!体检行业终于要复苏了? 热点在线
时间 : 2023-05-06 17:54:23   来源 : 星空财富

疫情之后,百业待兴,体检行业也不例外。

4月28日,“体检第一股”美年健康(002044)发布了2023年一季度财报。旗下拥有美年大健康、慈铭、奥亚等体检品牌的行业巨头在这个行业传统淡季实现营收20.96亿元,同比增长53.82%,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60.50%,经营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85.46%,到检人数同比增长45.2%,客单价同比增长8.3%,多项业绩指标均超过了市场预期。

先知先觉的资本布局脚步很快,2023Q1已经有不少机构投资者和大资金先手埋伏进美年健康。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3日,美年健康已跻身公募增持最多的前十大个股。自从去年三季度总市值被锤到200亿元以下的历史低位之后,美年健康的价值也终于得到了一定修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美年健康近两年总市值走势图(亿元)

国内体检行业目前环境如何?真到了反转时刻吗?

01健康管理概念兴起,体检覆盖率亟待提升

我们对于体检最直观的印象应该就是工作单位每年组织的职工体检了,但其实我们需要的健康检查远不止这么简单。根据广东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建议,20岁以后的成年人至少要每两年进行一次基础检查项目,30岁以后定期关注血压血糖指标,40岁以后更是要每半年或一年查一次血压、血脂、血糖等数据。到了50岁要重点进行定期大便潜血、胃肠镜等癌症筛查,60岁后更是得把血管弹性、眼底检查等项目加上。

在此笔者也提个醒,希望读者朋友们一定提高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不要把每年百十来块钱的团购体检作为检测身体状况的唯一手段。

不同年龄段体检项目及频次  

现在大家生活节奏非常快,普遍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睡眠时间少。反正种种因素作用致使国内各类慢性病发病率快速上升,带有调侃性质的“养生文化”在中青年人群中兴起。如果换到产业视角的话,这个概念也很耳熟能详,那就是“健康管理”。其实就是把应对疾病的关口前移,按中医的话术说是从治已病到防未病,而体检就是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所以近年来国内体检覆盖率也在快速提升,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的数据,2021年全国健康检查人次为 5.49 亿人次,全国体检行业渗透率约为38.88%。从健康体检总量来看,体检人次由2009年的2.3亿增长至2021年的5.49亿,年复合增长率7.52%。

但这个数字其实仍然很低,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和德国的体检覆盖率分别高达73.40/74.2/96.9%。即使拿发达国家的数据套中国国情并不科学,但对比来看我国体检覆盖率提升空间大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2009-2021年全国健康检查人次数(亿人次)

02中外体检模式不同,国内体检机构重设备重资产

发达国家体检覆盖率高和较为完善的日常健康保健体系有关。例如在美国,有医疗保险的居民有家庭医生持续提供日常服务,对居民病史和健康状况也有长期的跟踪关注。如确实有重疾检查,会把居民转诊到上级综合医院完成。所以发达地区居民对于内容全面、形式较重的体检服务需求较少,也很难诞生专业体检品牌。

而国内家庭医生和分级诊疗目前还是做的严重不足,这使得中国居民缺少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持续跟踪掌握,只能依赖于体检作为几乎唯一的重疾预防和疾病初筛手段。而体检又基本不被全民性质的社会医保所囊括,国内居民的体检消费就有很大市场空间了,专业体检机构也就应运而起了。

中美体检差异

除了市场容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之外,国内对于体检机构还有额外要求。那就是在可及性之外,更需要体检项目的全面性。这种全面性当然需要更多更有经验的医务人员,但毕竟体检业务技术门槛并不高,所以相对还是更需要设备投入。这种资产投入重到什么程度呢?咱们看港股上市公司瑞慈医疗(01526)的招股书,里面披露说如果要投资设立一家体检中心,平均初始投入成本约5400-6200元/平方米,那么建立一个3000-4500平方米的体检中心,需要初始投入资本约2000-2500万元。从这个视角来看,如果类比眼科、牙科的话,体检会更类似重设备、重资产的前者,而不是重人工、类手工业的后者。

体检行业资金壁垒较高

03民营连锁有扩张之利

身居公立体系占主导的国内医疗健康产业,体检行业自然也是公立机构占主导地位,毕竟公立体系的体检中心听起来更“靠谱”一些,不过近年来民营体检机构市占率有了明显提升。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研究,2016年公立市占率约86.5%,民营体检机构市占率仅13.5%;而2020年民营体检机构市占率提升4.6pct至18.1%。

公立与非公体检市场占比变化

而在民营成分内,头部连锁机构应该能比中小型平台跑的更理想,所以体检行业的集中度也的确在一路往上走。经过多年的吸收合并,市场基本上就是为数不多的几强。原本是爱康国宾、美年大健康和慈铭体检三足鼎立,后来美年大健康吃下了慈铭体检,成为市占率26%的龙头老大,爱康国宾份额15%紧随其后,而行业三弟瑞慈医疗就只剩3.3%了,体量差距很大。

因为医疗市场是一个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市场,客户消费成本既包括显性的体检价格,也包含隐性的搜索成本和风险成本。连锁化、头部化会给体检质量提供有力背书,能显著降低客户的隐形成本。而且连锁机构也可以在成本效益上体现出一定的规模效应,创造更厚实的利润空间。对比美年健康和瑞慈医疗就能看出,规模更大的前者管理费用率等期间费用比后者就低很多。

此外,体检服务的用户体验差和服务同质化也亟待民营资本的改造。

体检流程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一早进门签到后拿着体检单依次排队去各个检查室打卡完成项目,排了一上午检查完吃个面包牛奶鸡蛋回家。过些日子体检报告出来了,内容也只是各项指标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而已。毫不夸张地说,整个体验就是像一条工业流水线,用户就是流水线上经过道道工序检查的商品。

在公立体系内,这样的顽疾是不好解决的,毕竟相对于服务深度更要考虑到普及性。而民营专业体检机构更有机会在这方面做文章,去满足高端客源人群的需求,比如提供更好的服务环境、更专业的医护人员、更多的检后健康评估跟踪等个性化服务等等。笔者认为,能否建立这样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将是体检行业下一阶段竞争的取胜关键。

和眼科类似,收并购也是体检行业主要的扩张手段,行业内不乏美年健康鲸吞慈铭体检等重磅事件。不过持续数年的疫情拖慢了连锁体检机构扩张的步伐,美年健康2019年2022年旗下体检中心数量增长明显停滞。随着2023年整体大环境的根本性扭转,这几个龙头的扩张步伐应可以作为行业景气度的晴雨表。

2016年-2022年美年健康旗下参股体检中心和控股体检中心数量情况

04互认体系推进,下沉市场天高海阔

除了扩大经营规模之外,怎么能提高体检的应用价值,完成健康管理的闭环,是摆在行业玩家乃至卫生监管部门面前的考题。

其实最直接的就是要把检查检验结果引入到医疗体系里。

卫健委2021年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2022年京津冀鲁四地也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2021-2022年度京津冀鲁区域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结果的通知》,美年健康在这四地的体检机构已经有22家被纳入到了互认体系里。

上文我们提到,在体检普及已然较广的一二线发达地区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是民营体检机构的一大法宝。其实低线地区也是民营体检机构能投身的一条路,毕竟很多经济水平并不弱的地区体检渗透率还有待提高。

下图纵轴为体检渗透率,横轴为人均可支配收入。我们可以看到,红圈内的这些省市收入水平在全国排名并不弱,但是体检渗透率依旧处于较低水平。体检行业或许在一线城市已成红海,但在这些地区,还可以打打渠道下沉的牌。

湖南等人口大省收入排名高,体检渗透率偏低

05民营品牌信誉脆弱,公立体系已逐渐发力

不过民营体检机构也要直面行业长期存在的一些顽疾。比如服务质量存疑,体检结果可能不具备参考性等等,美年健康就曾深陷“假医门”等舆论漩涡。毕竟国内居民健康管理手段匮乏,对体检结果的依赖性是很强的。如果机构“不专业”的话,对品牌形象乃至行业形象都是非常大的损害。

中国民营体检机构乱象报道(部分)

而且长期忽视体检业务的公立医院也慢慢回过味儿来,开始重视起体检市场来。毕竟现在医保控费、药械零加成、医械耗材集采等政策压身,医院经营压力很大。而体检走医保较少,现金流稳定可控,利润较高。所以大量三甲医院,甚至是普通的市级、县级医院这几年都在扩建体检中心。

而且除了自身的经营价值之外,体检还可以成为医院引流的招牌。根据北京某三甲医院官网数据显示,其健康管理中心年体检6万余人次,其中7000人被医院电话通知去复诊或挂号门诊。这种前段检查+后端诊疗联动的方式是民营体系难以比拟的巨大优势。

总的来说,虽然行业几大头部机构明显领先其他公司不止一个身位,但对于渗透率仍然有限的国内体检行业而言,还远未到乾坤已定的时候,起码在下沉市场就有很大的空间可做。但民营机构需要克服自身的“原罪”,还要面临大力往健康管理布局的公立医院挤压,这绝对是个很艰巨的挑战。

标签:

相关文章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