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市场>正文
基因治疗CDMO第一股上市,小玩家和元生物能否搅动“一池春水”?
时间 : 2022-03-22 15:43:19   来源 : 亿欧

产品上市受阻、裁员、高管离职、资金短缺……过去两年间,基因疗法先驱蓝鸟生物,正在遭遇至暗时刻。黄粱一梦,醒时皆空。从巅峰160亿美元市值到如今的3.56亿美元,蓝鸟生物只用了四年时间。

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这个梦才刚刚开始。2022年开春,中国科创板迎来了基因治疗CDMO第一股——和元生物。

3月22日,和元生物开盘报20.7元/股,发行价格则为13.23元/股。截至发稿,和元生物股价上涨至21.30元/股,总市值为105亿元。

2021年,复星凯特和药明巨诺的细胞治疗产品的相继上市,开启了中国细胞和基因疗法元年。受益于终端产品进入成长期,中国的细胞和基因疗法CDMO产业也得以加速。Frost & Sullivan估计,2022年,基因和细胞治疗的CDMO/外包市场可达到32.6亿元。

市场东风已起,各类玩家也纷纷入场。头部CRO/CDMO玩家皆下场扩张基因治疗领域业务,制药企业如金斯瑞也开始涉足。而2017年后便转型CDMO的和元生物,也在加紧步伐。只是,相较于这些大玩家,缺乏深厚的综合积累和资金支持的和元生物,要想开疆拓土似乎并不容易。市占率仅有7.65%的它,又能否冲出重围? 

六年蛰伏欲拼技术,成色几何?             

成立于2013年的和元生物,眼下采取的是“院校合作+基因治疗先导研究+基因治疗产业化”的商业模式。具体而言,便是以CRO服务和CDMO服务为主营业务。 

其中,CRO服务涵盖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和新药发现阶段,而和元生物倾向于前者,主要服务对象是科研院所。招股书指出,这些客户是和元生物多年从事基因治疗载体研制和基因功能研究服务业务所积累、延伸而来。过去四年,科研院所贡献的收入占和元生物CRO收入比例一直在持续升高。2020年,这一比例已经高达92.88%。 

事实上,CRO是和元生物的发家业务。只是,由于科研类客户的未来市场空间来源于国家拨付的基础科研经费,和元生物很快也意识到这部分市场空间相对有限。加之2016年起,基因治疗CDMO爆发的趋势出现苗头,和元生物于是开始着手打造CDMO工艺团队和建设GMP产能,将业务重心从CRO领域逐渐转移到CDMO领域。 

由于基因治疗生产过程复杂,容错率低,对于过程控制的要求又非常严苛,针对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一直以来便是基因治疗的核心开发内容,也是基因治疗CDMO企业的主要竞争力。因此,针对现有的基因治疗开发瓶颈,和元生物自主研发了两大核心技术集群——基因治疗载体开发技术和基因治疗载体生产工艺及质控技术。 

图源和元生物招股书

招股书指出,技术集群的构建和储备,使得和元生物能够从基因治疗载体的基础底层技术和大规模生产工艺层面,针对性突破基因疗法开发的关键技术瓶颈,并通过与GMP平台和质量控制体系的有效协同,完成多种基因药物定制化开发,交付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样品。 

而在此过程中,和元生物也积累了超过3万种病毒载体库、500多种人类肿瘤及细胞系、1.5万多种人类基因cDNA文库。 

和元生物认为,经过近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其技术水平与竞对不相上下。它在招股书中写道,“核心技术在主要指标上整体与无锡生基医药持平,领先于金斯瑞生物科技、博腾生物等其他国内优秀的同行业公司;在部分指标上和项目执行经验方面已达到或较为接近Lonza、Oxford BioMedica、Catalent等国际领先基因治疗CDMO公司。” 

实力需要成绩来验证。截至目前,和元生物累计合作CDMO项目超90个,执行中的CDMO项目超过50个,覆盖多种基因治疗载体、溶瘤病毒、CAR-T等基因药物。按阶段来看,其CDMO业务则以 IND-CMC 阶段项目为主,临床阶段项目相对较少且均为临床I期和II期。 

事实上,相较于CRO业务而言,由于药物研发具有投入总额高、研发周期长、随研发进程深入各阶段资金投入总体加大的特点,CDMO业务的客户集中度更高,单个客户的交易金额也更大。

从招股书来看,和元生物CDMO业务的客户主要为深圳亦诺微、复诺健、康华生物、江苏万戎等基因治疗新药研发企业。其中,亦诺微为其持续客户,甚至在2019年至2021年H1都是第一大客户。

2020年5月,和元生物帮助亦诺微的溶瘤病毒项目成功获得美国临床试验批件,并进一步提供样品用于其中国、美国、澳大利亚临床试验的开展。 

巨头围猎,小玩家如何稳住地位? 

近年来,基因疗法的优越性和技术突破,带动了全球研发管线数量的激增。这其中,除了少数大药企布局基因治疗业务,更多的参与者还是初创企业。对于它们而言,CDMO企业无疑是节省成本和提高效率方面最可以依赖的合作伙伴。J.P.Morgan就曾有数据显示,基因治疗外包渗透率超过65%,远高于传统生物制剂的35%。

当下,随着去年两款细胞治疗产品上市,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基因疗法发展的热土。32.6亿元的广阔市场空间下,不同体量的玩家纷纷涌入。除了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博腾股份等巨头相继布局,在初创领域,中国目前细胞和基因治疗行业主要经营CDMO业务的企业就有16家。大部分细胞和基因治疗的CDMO获得的最新一轮融资都在亿元级别。

然而,相较于头部玩家,由于核心业务发展时间并不长,和元生物在基因治疗CDMO领域的地位仍具有不确定性。

从收入构成来看,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和元生物基因治疗CDMO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9.79%、39.51%、71.47%和73.13%,呈加快增长趋势。2020年,和元生物CDMO业务已经实现收入1.02亿元。与之相对应的是,CRO业务的营收占比由2018年67.71%快速下降至2020年的25.78%。

图源和元生物招股书

尽管业务重心不断向CDMO靠拢,但由于和元生物所执行的CDMO项目和积累的客户眼下并不多。占据超7成营收比例的CDMO业务,并没有给和元生物带来迅猛的营收增长。 

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和元生物实现营收0.44亿元、0.63亿元、1.43亿元、0.99亿元,对应净利润分别为-0.33亿元、-0.43亿元、0.91亿元、0.1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和元生物在2020年首次扭亏为盈。对此,招股书解释称,除了受益于基因治疗CDMO项目的持续交付和新订单的启动,剥离负责ADC业务的艾迪斯也是另一主要原因。数据显示,2020年净利润约为0.91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则约为0.27亿元,差异主要为艾迪斯股权的处置收益及剩余股权转换为权益法核算产生的投资收益。 

眼下,和元生物在基因疗法CDMO领域的市占率为7.65%,位列中国第二。但仅有技术和先发优势显然并不足够,从营收来看,和元生物目前还无法与头部玩家一样“疯狂”买地扩产能。

据了解,无锡生基医药母公司药明康德在美国区已有较大规模的基因治疗CDMO业务,且药明康德近年来通过收购OXGENE、新建海外基地等,已在持续增强技术能力,扩大服务范围;金斯瑞生物科技则在比利时、美国等地新建GMP生产设施拓展其CDMO业务;博腾生物引入了全球首个FDA批准上市的靶向TNF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药物和首个获批上市的基因疗法药物Glybera的主要开发人Sander van Deventer。

当头部玩家在海外跑马圈地时,和元生物的布局却几乎为“0”。它坦言,与上述同行业公司相比,由于现阶段的CDMO业务发展、团队人员结构及资金实力,尚未在客户来源和产能布局上充分发掘全球化的潜力。 

可见,要想持续保持住地位,和元生物仍有不小的压力。为更好破局和在市场站稳脚跟,和元生物围绕业务布局制定了相应的业务策略。根据招股书,在CRO业务方面,和元生物正在将服务客户由科研院所拓展至医药企业,扩大服务场景;CDMO业务方面,则将基于基因治疗药物在中、美、澳IND的申报项目经验,逐步将业务拓展至全球生物制药核心市场。

而IPO后,和元生物也将得以拓宽融资渠道。眼下,和元生物计划募集12亿元,其中有10亿元将用于和元智造精准医疗产业基地建设项目、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据悉,和元智造精准医疗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的总投资为15亿元,计划建设时间7年,一期计划于2023年初投产,二期计划于2025年初投产。

根据招股书披露,和元生物目前拥有质粒生产线1条、病毒载体生产线3条、CAR-T细胞生产线2条、建库生产线3条、灌装线1条。项目建成后,和元生物将新增33条质粒、病毒生产线等,提供用于Pre-IND服务和Post-IND服务所需的基因治疗载体GMP生产服务。

标签: 一池春水 基因治疗

相关文章

X 关闭

X 关闭